域外漢籍研究新著|張伯偉《東亞漢文學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出版
《東亞漢文學研究的方法與實踐》
張伯偉 著
中華書局,2017年6月版。
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與東亞文明研究”
協同創新中心成果
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叢書”第三輯之一
(感謝中華書局俞國林先生的精心編輯並提供相關資料)
目次
導言
新材料·新問題·新方法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現代學術史中的“教外别傳”
——陳寅恪“以文證史”法新探
第二章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問題
第三章 東亞漢文學研究的新展拓
第二編 書籍環流與文學互動
第四章 書籍環流與東亞詩學
——以《清脾録》爲例
第五章 典範的形成與變異
——東亞文學史上的杜詩
第六章 東亞文體學研究新探
——以“三五七言體”爲例
第三編 行紀與筆談
第七章 名稱·文獻·方法
——關於“燕行録”研究的若干問題
第八章 東亞行紀“失實”問題初探
第九章 東亞文人筆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四編 目録與史料
第十章 從書目看奎章閣所藏經部文獻的價值
第十一章 朝鮮時代私家杜注考
第十二章 從朝鮮半島史料看中國形象之變遷
附録
《東亞漢文學研究的方法與實踐》韓文版序
初出一覽
後 記
剛剛結束了美國之行。此行主要是去休斯頓參加“重思漢文化圈:漢字書寫在東亞文化中的運用之批判性考察”(Reconsidering the Sinospher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ry Sinitic in East Asian Cultures)會議,這個會議是由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與美國萊斯大學趙氏亞洲研究中心(Chao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Rice University)合作舉辦的。兩年前,我與萊斯大學的錢南秀教授、司馬富(Richard J. Smith)教授就這一議題達成共識,並在當年十二月向美國國家人文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提出申請並榮獲資助,今年的會議也就順理成章地舉行了。會議地點安排在校園最具歷史感的“奠基者屋”(Founders’Room),這是令“萊斯人”引以爲傲的場所,四壁是創始人及歷任校長的畫像,1990年第十六届七國峰會(G7)就在這間屋子裏舉行。我們的會議不止七國,參與學者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的十一個國家及地區。有人對我說,這次會議是東亞漢籍研究歷史上的一個轉折。聯想到那次的七國峰會,好像在世界經濟策略上也是一個轉折。儘管不好作簡單的類比,但產生這種聯想也是自然的。把東亞漢籍研究的理念(包括範圍、課題、方法)推向西方世界,並接受考驗和完善,是我的一個夢想。在南秀學長的協助下,終於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這也再一次讓我感受到,在學術和人生途中友情的珍貴。
本書是以2012年後的論文爲基礎構成,但排除了以下兩個專題,即朝鮮時代女性詩文和日本江户時代《世説新語》注,所以論題集中在東亞漢籍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她與十五年前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可以作姊妹行。區別在於,本書更屬於探索而非總結,因此,更偏重個案研究而非系統建構。回想在我三十三歲生日的那天,適逢先師閑堂因事爲我作一學術鑒定,概括爲“長於領域之開拓,注重方法之探求”。一晃二十五年過去,在我的學術生涯中,這兩句評價成爲我在研究工作中的自覺追求,黽勉副之。本書姑且可以當作一份中期答卷,若先師泉下有知,能否頷首而笑呢?
今年春節的初一之夜,我做了個奇特的夢。那是紀曉嵐、阿多尼斯和我在討論中國文學與世界的關係。我不知道爲什麽是阿多尼斯,難道僅僅因爲我喜歡他的詩嗎?還是作爲一個敘利亞詩人,他也同樣面對阿拉伯文學與世界的問題呢?不知怎麽的,年近花甲的我,常常像一個渴望飛翔的少年,對更高更遠的天空充滿嚮往,阿多尼斯的這兩句詩或許可以依稀仿佛吧——
高峰過後便是下坡?我不信:
高處永遠將人引向更高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三日於朗詩寓所
“域外漢籍研究叢書”第三輯目次
張伯偉:東亞漢文學研究的方法與實踐
俞士玲:性別、身份和文本:朝鮮女性文学文獻研究
鄭墡謨:北宋文學東傳之研究
金程宇:東亞漢籍新探
左 江:此子生中華——朝鮮文人許筠研究
卞東波:域外漢籍與宋代文學研究
童 嶺: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研究
耿慧玲:越南史論叢——历史文獻與碑銘資料綜合研究
崔溶澈:紅樓夢在韓國的傳播與翻譯
【相關閱讀】